首页 抖音真文案网文章正文

陈州(陈州的妻子简历)

抖音真文案网 2022年07月15日 12:54 82 admin

岳献甫 摄

陈州有城湖,万亩余。湖内多长芦苇和蒲草。芦花盛开之时,满湖飘白,如银似雪,极是壮观。北宋诗人林逋写过这样的诗句:“最爱芦花经雨后,一逢烟火饭渔船”——不知是否说的是陈州。

芦花生在芦苇的茎顶,是稠密的圆锥花序,中央有一主轴,花芦微微向下低垂,主轴上的分枝纤细,却又徐徐地斜上伸展,呈毛帚的形状,棕紫色,顶端又低头下垂了。上面生有许多小穗,每个小穗含有四至七朵小花,基部长有白色丝状毛,经风见雨后,显得清秀高雅。近看呈银灰,远瞧一片白。

芦花未大开之时,可编草鞋。草鞋为陈州独有,别处极少见。一般为桐木做底,很厚,下面是空槽。先把数根细麻绳儿用竹钉镶在板面周围,然后用泡软的苇缨一圈儿一圈儿朝上缉,编出来像戏台上官员们穿的靴子,既保暖又可踏雪踩泥。地上再潮再湿,可脚下仍是干融融的,很是舒服。

陈州(陈州的妻子简历)

其实,芦苇最主贵的是芦秆,可编席,也可编笆。笆是陈州人的土称,实际上就是盖瓦房用的“房箔”。在椽子上面铺一层笆,打泥不漏,上瓦不滑。芦苇沥水顶沤,比箔撑年岁,一般人家用不起。

编笆多用细小的芦苇,一是好编,二是瓷实。芦苇大了,内空发泡,只能用来编席。旧时候,席的用途很大,无论穷富,都要用席。围床席、顶棚席、床席、打包席……用途极广。打包席之类为毛活,粗手粗脚的编织匠都可干,而围床席和床席之类,要的却是个好手艺。

陈州城东的赵典,就是远近闻名的编席能手。他的芦席有多种图案,什么“富贵不断头”、“喜鹊登枝”之类应有尽有。而且条片均匀,扣编瓷实。一顶新席,平着放在水里,三天不见下沉,拉上来,上面仍是干融融的。铺上他编的床席,娃子尿床最省事,抓住席边儿,两头一卷,兜着就可泼到门外去,绝不会漏到下面沤床箔。

据传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陈州,州官李德茂为迎接皇上,搭了三里长棚,下面黄土墁地,上面芦席罩顶。罩顶席上皆编有“万寿无疆”四个字,全都是赵家先人的手艺。

所以,赵家的席子有名声。

一般芦苇多是黄白,要想在席内套红编花样儿,必须种红秆高粱。红秆高粱产量低,但秆赤红,也为编席好料。赵家每年麦罢都要种几亩红秆高粱。

1942年夏末,赵家的几亩红秆高粱刚刚出穗儿,不想日本人要实行夏季扫荡。日本人为消灭陈州抗日支队,勒令四乡村民要砍掉青纱帐。日本人很残酷,一个村一个村地清理,凡属玉米、高粱等超过腰深的农作物,一律砍掉,不砍者,格杀勿论。为此赵典很犯愁,因为赵家的红秆高粱若被砍去,一年编不成花席不说,重要的是没了种子。因为红秆高粱为低产作物,平常人家早已将其淘汰,周围几百里唯有赵家这几亩高粱是红秆,眼下还未成熟,如若一毁就有绝种的危险。可高粱长在地里,躲不得藏不得,怎么办?还没等赵典想出办法,日本人就来到了赵家庄。日本人先在村周围看了一圈儿,第一眼就发现了赵家的红高粱。日本人派人抓来赵典一家大小,命令他们砍倒红高粱,可赵典坚决不砍。日本人把赵典一家绑在树上,正欲放狼狗撕咬,几个村民为救赵典一家,对日本人说:“他不砍,我们帮他砍!”说完,几个村民便抡起镢头,不一会儿就把几亩高粱撂倒了。

那时候,赵典的孩子老婆早已吓昏了过去。日本人用枪托子砸了赵典几下,走了。赵典望着一片倒地的高粱,禁不住抱头痛哭。这时候,那几位村民走了过来,对赵典说:“高粱还有救!”说完,几个人走进地里,又重新扶起了不少高粱,下面用土围了围,高粱又亭亭地站了起来。原来,他们砍时是隔三差五砍的,为瞒哄日本人,大部分只是用脚踩倒,根子还连着。眼下用土一封根,高粱就又活了过来。

赵典感激不尽,直给几位乡邻磕头。

红秆高粱没有绝种。

为感谢那几位村民,赵典给他们一人编了一床上等花席。

第二年,赵典再不敢种红秆高粱,只是把种子珍藏了起来。直到日寇投降以后,赵典才敢把那红秆高粱种子撒进地里。

赵典八十五岁那一年,中国改革开放,土特产大量出口。赵家花席为民间工艺,很受东南亚各国欢迎。以赵典为顾问,赵家庄成立了花席出口公司。日本人也很喜欢赵家花席,几次来人订合同,可赵典就是不卖。为照顾日商,县政府出面做工作,可赵典仍是坚持不卖给日本人。

日本商人无奈,只得通过香港一家公司转手,才算搞到赵家花席。

听说赵家花席被转到了日本国,赵典怒火万丈,对着日本方向,大骂三声,然后就瞪着双目断了气。

赵典死后,其后代直接与日商挂钩,生意越来越红火。因为日本“榻榻米”多,所以用席也多。赵家花席不但图案精美,而且冬暖夏凉,很受日本人欢迎,尤其对其奇特的工艺,更是赞不绝口。日本人用东西很讲究历史渊源,崇尚“复古美”。日商很懂这一点儿,说明书上,不但写了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陈州一节,还印上了赵家第十五代孙赵典在世时编席的彩照。照片上的赵典银须抖抖,正在编一领“万寿无疆”的花席。

陈州(陈州的妻子简历)

赵典随着赵家花席的畅销,走进了日本人的家庭。赵典在日本成了中国有名的民间艺人。

这些,赵典当然已无法知晓。

赵典躺在坟墓里,死不瞑目!

当年砍高粱的村民还有一个活着,常到赵典的坟头上呆坐,一坐一个下午。

后来,那人也死了。

1995年3月。

摘自《陈州笔记》卷一,河南文艺出版社,2014年12月版

孙方友简介

孙方友(1949,9—2013,7),河南淮阳人,新笔记小说巨匠、文体家,被誉为中国当代“小小说大王”。作为小小说的开创者、笔记小说的承前启后者,孙方友自1978年起涉猎各种体裁的小说创作,著有长篇小说《鬼谷子》《衙门口》《女匪》等6部;中篇小说《虚幻构成》《谎释》等39部;短篇小说、小小说《颍河风情录》《罗汉床》《霸王别姬》等200百余篇;特别是新笔记小说《陈州笔记》(由《陈州笔记》与《小镇人物》两个系列构成)系列的创作,被誉为继《聊斋志异》之后中国笔记小说的又一座高峰,《聊斋志异》和《陈州笔记》分别代表着笔记小说与新笔记小说两种文体的最高成就。除小说外,还创作有电视剧、散文作品等;曾获小小说创作终生成就奖、首届“金麻雀”奖、吴承恩文学奖、杜甫文学奖、郭澄清奖等各种奖项70余次;有近百篇作品被译成英、法、日、俄、捷克、土耳其等多国文字。

发表评论

陕ICP备2022006270号-1 网站地图 抖音真文案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