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恭和入敬区别(出恭入敬是一个牌子吗)
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云:" 孔子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。"礼,有礼义礼容之别。礼义在内,而礼容在外。这是最基本的行礼之仪容。
由于传统文化的断层,现在虽然“行礼”者众,然而具备和了解礼容者却不多。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。
古人所谓的“坐”,和我们今天的“坐”完全不一样。古代坐时要两膝着地,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,脚掌向后向外。古人所谓的“坐”,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的跪,这一点在今天的日韩反倒保存的较好。古人在接待宾客中,每当“坐”着向客人致谢时,为了表示尊敬,往往伸直上半身,也就是“引身而起”,使坐变成了跪,然后俯身向下,完成致意。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。
跪的本义是屈膝、单膝或双膝着地,臀部抬起,伸直腰股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跪,拜也”。《说文通训·定声》也说:“跪,两膝拄地所以拜也”。可见,跪和拜是一个同义词。跪拜,单从字面来讲就是跪而磕头。
在中国传统中,这是作为臣服、崇拜或高度恭敬的表示;拜的本原是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,凡两手下地曰拜。即两手合于胸前,头低到手。不跪不叫拜,这是屈膝下跪后时配合跪进行的一个手的动作;而叩的本义则是击打,如《列子·汤问》中的“叩石垦壤。”就是说用镐刨石头。叩头就是跪在地上,上身从上向前向下的移动。
古人席地而坐,引身而起,则为长跪。首至手则为拜手。手至地则为拜。首至地则为稽首。此礼之等也。
君父之尊必用稽首。拜而后稽首,此礼之渐也;必以稽首终,此礼之成也。故《大明会典》曰:“后一拜,叩头成礼。”此古之遗意也。
【坐】 古人席地而坐,姿势是:两膝着地,两脚背朝下。臀部落在脚踵上。坐姿象跪,但有不同,主要是跪时身体要耸直,臀部不得落在脚踵(即脚后跟)上。故,贾子曰:“坐以经立之容,胻不差而足不跌,视平衡曰经坐,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,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,废首低肘曰卑坐。”
【踞】 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,即蹲踞。姿势是脚板着地,两膝耸起,臀部向下而不贴地,和蹲一样,所以《说文》说:“居,蹲也。”《论语.乡党》:“寝不尸,居不客。”意思是睡觉不象死尸一样直躺着,平日坐的姿势,也不用象接见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样,把两膝跪在席上。这是一种比较随意、放松的姿势。
【箕踞】 这是古人认为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。姿势是:臀部贴地,两腿**,平放而直伸,象箕一样。《礼记.曲礼上》:“立毋跛,坐毋箕。”箕,即指箕踞。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。《史记·客列传》:“(荆)轲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,箕踞以骂。”箕踞有时被视为不拘小节、或没教养的表现。
【跽、长跪】 跪时挺身直腰。这时身体似乎加长。故又叫“长跪”。跽是将要站立的准备姿势,往往表示跽者将有所作为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说:“项王按剑而跽,曰:‘客何为者?’”按剑而跽是一种准备自卫的动作。又《范睢列传》:“秦王跽而请曰:‘先生何以幸教寡人?’”这个跽表示准备虚心听取对方意见;长跪,《日知录》卷二十作《坐》:“古人之坐,皆以两膝着席,有所敬,引身而起,则为长跪矣。”跽和长跪有着相似和不同之处,需要区别。
【再拜】 拜两次。表示礼节隆重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问人于他邦,再拜而送之。”再拜之礼,用于平辈之间。如果臣对君,再拜之外,还要行稽首礼,所以古书中常见“再拜稽首”连文。如齐晋鞌之战,晋大夫韩厥即将俘虏齐君,行的就是“再拜稽首”之礼(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)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凡献于君,皆再拜稽首送之。”
凡拜,须先直立,举手加额如揖礼,鞠躬九十度,然后再直身,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。继而双膝同时着地,缓缓下拜,手掌着地,额头贴手掌上(此谓拜),然后直起上身,同时手随着齐眉(此谓兴)——然后根据礼节,平身或再拜。平身时,两手齐眉,起身,直立后手放下。一般用于敬重的场合。
【百拜】 多拜的意思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一献之礼,宾主百拜。”注:“百拜以喻多。”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卷二八“百拜”:“古人之拜,如今之鞠躬,故通计一席之间,宾主交拜,近至于百。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,即人臣于君,亦止再拜。礼至末世而繁,自唐以下,即有四拜。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?”
那么,古人的“跪拜”到底是什么样子呢?其实看现在的日韩就能感知一二了。还有一个“趋步”的问题,按照传统,祭孔时候必须要“趋步”走,这个“趋步”,极其接近于日本女性身着和服、低头快走、乃至于碎步小跑的样子。《说文》走、趋互训,段玉裁注:“《释名》曰:‘徐行曰步,疾行曰趋,疾趋曰走。’此析言之。”又,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凡君召以三节,二节以走,一节以趋。”
在先秦时候,人与人相见所行的礼节主要有拜礼和揖礼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说拜礼有九种,分别是“一曰稽首、二曰顿首、三曰空首、四曰振动、五曰吉拜、六曰凶拜、七曰奇拜、八曰褒拜、九曰肃拜”。这九种拜礼中,以稽首、顿首、空首和肃拜最为重要。
【稽首】是最隆重的拜礼,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,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。“稽首,拜头至地。”其仪是先屈膝跪拜,而左手按右手,拱手至地,再慢慢伸头至于地,头至地须停留稍许。手在膝前,头在手前。《礼记·玉藻》篇说“君赐,稽首,据掌,致诸地”。郑注:“致首于地,据掌,以左手覆按右手也。”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:“一曰稽首,其稽,稽留之字;头至地多时,则为稽首也。”宋代经学家陈祥道在其《礼书》中说:“稽首者,诸侯于天子、大夫士于其君之礼也。然君于臣亦有稽首,《书》称太甲稽首于伊尹,成王稽首于周公是也。大夫于非其君亦有稽首,《仪礼》:‘公劳宾,宾再拜稽首;劳介,介再拜稽首’是也。盖君子行礼于其所敬者,无所不用其至。则君稽首于其臣者,尊德也;大夫士稽首于非其君者,尊主人也。”
需要说明的是,礼,是相互的,稽首虽然是表达最为尊敬的礼节,古人并非仅仅是臣拜君,君主对待臣下,一样也用稽首礼。(随着演变,后世出家人举手所行的常礼,也称稽首。)
【顿首】其仪大致与稽首略同。区别在于稽首头至地时略有停留,动作舒缓不显著。而顿首则是头快速顿地且触其额而即起,动作明显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注:“顿首拜头叩地也。”疏:“顿首者,为空首之时,引头至地,首顿地即举,故名顿首。”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。所以《周礼正义》上说:“二种拜俱头至地,但稽首至地多时,顿首至地则举,故以叩地言之,谓若以首叩物然。”陈氏《礼书》说“春秋之时,晋穆赢抱太子顿首于赵宣子,鲁季平子顿首于叔孙,则顿首非施于尊者之礼也。”李陵《答苏武书》末尾称“李陵顿首”,丘迟《与陈伯之书》末尾称“丘迟顿首”,以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朋友之间的书信往来,署曰“某某顿首或某某顿首拜”,皆是其例。
【空首】又称拜手,简称拜。跪而拱手,头俯至于手,与心平,头不至地。触手即起。这是古代男子的常用礼,也是君对臣的回礼。所谓“空”,就是头并没有真正叩到地面上,而是悬在空中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疏:“空首,拜头至手所,谓拜手是也。即《尚书》拜手稽首。”古人常说的“拜”就是“拜手”的省称。《论语·乡党》:“康子馈药,拜而受之。”古人在行稽首、顿首礼时,一般要先行拜手礼;
——网上的图片,难尽人意。找了许久,没有完美动作的,只能这样用着,配合文字说明了。
【振动】即振恸,稽颡而后踊之。两手相击,振动其身而拜。不仅要跪拜、顿首,拜后还要“踊”。也就是说,顿首拜毕起而踊之,与哀乐节奏相应,表达极度的哀恸之情。郑注:“杜子春云:‘振读为振铎之振,动读为哀恸之恸。’玄谓振动,战栗变动之拜。”凌廷堪《礼经释例·周官九拜解》:“四曰振动,此即《丧礼》拜而后踊也。振动之拜,诸儒言人人殊,惟杜子春得之。盖因凶事之有振动,犹吉事之有稽首,皆拜之最重者。”
【凶拜】是凶丧之拜。“凶拜,稽颡而后拜,谓三年服。”先稽颡而后拜手,头触地时表情严肃,表示凶丧事重。这是丧礼中最重的拜礼,用于三年斩衰之丧。凶拜行礼时,先顿首,后空首。所以《礼记·杂记》云:“三年之丧,即以丧拜。非三年丧,以其吉拜。”
吉拜,先拜手而后稽颡,是谓吉拜。亦属丧礼之拜,但较凶拜为轻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孔子曰:拜而后稽颡,颓乎其顺也;稽头而后拜,硕乎其至也。三年之丧,我从其至者。”郑注:“(拜而后稽颡,)此殷之丧拜也,颓,顺也。先拜宾,顺于事也。(稽颢而后拜)此周之丧拜也。颀,至也。先触地无容,哀之至。重者尚哀戚,自期如殷可。”依郑注之说,吉拜,指丧拜中之轻者,即稽颡,可用于齐衰期以下,不能用于三年斩衰。故《礼记·杂记下》又云:“三年之丧,以其丧拜;非三年之丧,以吉拜”。
【奇拜】《周礼正义》:“云‘奇拜,谓一拜也’,一拜者,谓君拜臣下。按《燕礼》、《大射》有一拜之时,君答一拜,后郑从之。”奇为单数,即一拜。先屈一膝而拜,又称“雅拜”。古人以再拜为重,所以说“一拜,(君)答臣下拜。再拜,拜神与尸”;
【褒拜】褒羡之拜,也称“报拜”。 “褒读为报,报拜谓再拜是也。”这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或三拜,其再拜以上拜数不一。传统上以再拜为重。古人行礼多用一拜,再拜表示加敬,三拜则表示遍及。
【肃拜】又称手拜,是拜礼中最轻的一种。跪,俯首两手下垂,头及两手均不至地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注:“肃拜,但俯下手(俯身拱手下地),今时撎(揖)是也。”疏:“肃拜者,拜中最轻,唯军中有此肃拜。妇人亦以肃拜为正。”军中用肃拜礼,是因为将士披甲,不便于拜,所以《礼记·曲礼上》说:“介者不拜,故曰为事故,敢肃使者”。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中记载的晋楚交兵,晋将却至对楚君的使者“三肃使者而退”。这个“肃”,就是指的肃拜。其仪是屈膝跪地,头微俯,手拱举而下,头虽低但不至手,手虽下但不至地。其使用者一是身披甲胄的将士,不便拜倒;二是妇人。肃,就是手到地的意思。后世在书信来往中,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,往往署“谨肃拜”。妇人行礼也称“端肃拜”,亦即源于此。
——以上,是为《周礼》之“九拜”。孙诒让《周礼正义·卷四十九》云:“此九拜,稽首、空首、顿首、振动四者为拜仪之正。肃拜则专为妇人之拜。吉拜、凶拜,则因事而别其手之所尚。奇拜、褒拜,则随礼之隆杀,为拜之数。皆依上五拜而为之别,异其仪节也。”(贾公彦则认为稽首、空首、顿首三者为正拜。兹存此说。)
古人不跪不叫拜,凡拜必有揖。与“拜”密切相关的就是“揖”。 揖礼拱手时手举至齐,双臂伸直。凡拱手,右手在内左手在外,此谓尚左;左手在内右手在外,此谓尚右。中国文化尚左,左为阳,右为阴。左为阳,阳则主生,所以吉拜之礼尚左,凡稽首、顿首、空首、肃拜、振动皆尚左;右为阴,阴主杀,所以女子之拜及凶拜之礼尚右,凡女子之拜及居丧期间的礼节皆尚右。
这句话,请诸位注意下!
揖礼也属于相见礼。揖也是抱手为礼,但它比拜礼轻,常用于宾主相见之时。据《周礼》之说,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,揖有土揖、时揖、天揖之分;在具体使用上则又有特揖、旅揖、旁三揖之别。
【土揖】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:“诏王仪,南乡见诸侯,土揖庶姓,时揖异姓,天揖同姓。” 郑注:“土揖,推手小下之。”即拱手向外伸出。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,天子对庶姓诸侯(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)即行此礼。按:拱手向外伸出,较低者为土揖,土,地之意;如向上,则为天揖;平推,则为时揖。
【时揖】“时揖异姓。”郑注:“时揖,平推手也。”即拱手向前平推。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,天子对异姓诸侯(有亲缘关系者)即行此礼。亦曰拱手、推手。
【天揖】“天揖同姓。”郑注:“天揖,推手小举之。”即拱手向前,略上举。会同之时,古天子对同姓诸侯即行此礼。天揖在后世属于标准揖礼。按:今天人们所见的孔子图画形象,就是作天揖之势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【“长揖”】:拱手高举至额,自上而下行礼,就是长揖。唐代颜师古注曰:“长揖者,手自上而极下。”凡祭祀、和对尊贵者用之。但是这个长揖并非周礼,属于后世所衍生之礼。
——网上找的这个图片,他们就做错了。这是明显的长揖礼,当成天揖了。
以上,是三种揖礼的具体使用对象和方法。在使用范围上:【特揖】《周礼·夏官·司士》:“孤卿特揖,大夫以其等旅揖,士旁三揖。”郑注:“特揖,一一揖之。”孙诒让《周礼正义》亦云:“谓每人一揖之,凡揖者推手。”
【旅揖】“大夫以其等旅揖。”郑注:旅,众也。大夫爵同者众揖之。旅揖即“旅拜”:主人向众宾三拜,众宾答一拜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主人西南面,三拜众宾,众宾皆答一拜。”郑注:“三拜、一拜,示徧,不备礼也。”
【旁三揖】“士旁三揖。”郑玄引郑司农之说:“卿、大夫、士,皆君之所揖。”言王揖来朝之臣,向卿,每人一揖;向大夫及其同爵者一揖;向士,亦一揖,总计三揖。以此三者均为王之所揖礼,故后世亦常以“三揖”指代卿、大夫、士三者。
由此可知,周人对没有亲缘关系者,使用“土揖”礼,推手时拱手前伸而稍稍向下。土揖属于下揖礼;对于有亲缘关系的异姓同辈间日常用“时揖”礼,拱手向前平平伸手。时揖属于中揖礼;对同姓或尊长则用“天揖”礼,推手时拱手前伸而稍上举。天揖属于上揖礼。而在揖礼的使用上,“特揖”是一个一个地作揖;“旅揖”是以爵位等同者众揖之;“旁三揖”是对众人一次性揖礼。
后世,人们在祭祀、或对于地位尊贵者,则用“长揖”礼,两手合抱高举至额,自上向下移而行礼。
需要说明的是,古文献之中与“揖”相类似的还有一个“厌”字。《仪礼·乡饮酒义》:“主人揖,先入;宾厌介,入门左;介厌众宾。”这个“厌”字也作“撎”。郑玄注:“宾之属相厌,变于主人也。推手曰揖,引手曰厌。今文皆作揖。”《说文•手部》:“揖,攘也。一曰:手着当胸曰揖。”则《说文》之一曰:“揖、厌同,与《仪礼》今文同。”揖,是拱手后推手向外;厌,则是拱手后引手向内,敛于胸。厌,汉代之后鲜见,今通称为揖。古人揖、厌,必辅以“磬折”,即鞠躬。《礼记•玉藻》云:“进而揖之,退则扬之。”郑玄注:“揖之谓小俯也。扬之谓小仰也。”
——以上,属于周揖礼。《礼记·礼运》言:“礼也者,义之实也。协诸义而协,则礼虽先王未之有,可以义起也。”宋代朱子也说:“礼时为大,使圣贤有作,必不一切从古之礼。”先秦时期的一切礼仪到了后世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了变化。宋人王虚中的《训蒙法》和明人屠义英的《童子礼》对后世揖拜之礼的动作要领叙说很是清晰。
宋王虚中《训蒙法》:“凡揖人时。则稍阔其足。其立则稳。揖时须是曲其身。以眼看自己鞋头。威仪方羙。观揖时亦须直其膝。不得曲了。当低其头。使手至膝畔。又不入膝内。则手随时起。而乂于胸前。揖时须全出手。不得只出一指。谓之鲜礼。揖尊位则手过膝下。亦以手随身起。乂手于胸前也。”
明屠义英《童子礼》:“肃揖,凡揖时,稍阔其足,则立稳。须直其膝,曲其身,低其首,眼看自己鞋头,两手圆拱而下。凡与尊者揖,举手至眼而下;与长者揖,举手至口而下。皆令过膝。与平交者揖,举手当心,下不必过膝,然皆手随身起,乂于当胸。”
自魏晋至隋唐,还有一种叉手礼(也叫交手礼)的出现对后世影响颇大:“凡叉手之法,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,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,右手四指皆直,以左手大指向上。如以右手掩其胸,手不可太着胸,须令稍去二三寸,方为叉手法也。”
唐人柳宗元《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》中“入郡腰恒折,逢人手尽叉”说的就是这个叉手之礼。叉手礼,也有出现于晚唐之说,此处不论。但毋庸置疑的是,叉手礼在唐以后的五代辽宋金元时期,都曾流行;
(河南安阳唐赵逸公墓壁画中的叉手礼)
至宋辽,又有请安礼和万福礼的出现
根据文献的记载,宋代的万福礼,第1步:举手齐胸,但在左胸侧;第2步:右脚后支;第3步:庄重缓慢的屈膝并低头。而后来的万福,就像现在常看到的一样:第1步:双手轻轻搭于左胯处;第2步:右脚后支;第3步:微微屈膝并低头,口道“某某万福”。
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万福礼,已经融入了很多的清代元素
这里我们看一下明代的士庶相见之礼:“洪武五年令,凡乡党序齿,民间士农工商人等平居相见及岁时宴会谒拜之礼,幼者先施。坐次之列,长者居上。十二年令,内外官致仕居乡,惟于宗族及外祖妻家序尊卑,如家人礼。若筵宴,则设别席,不许坐于无官者之下。与同致仕官会,则序爵;爵同,序齿。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,不须答礼。庶民则以官礼谒见。凌侮者论如律。二十六年定,凡民间子孙弟侄甥婿见尊长,生徒见其师,奴婢见家长,久别行四拜礼,近别行揖礼。其余亲戚长幼悉依等第,久别行两拜礼,近别行揖礼。平交同。(明史)”
逮至清,则又出现三跪九叩之礼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由古军礼演变出来的抱拳揖礼,今天**武之人依然常见。
无论魏晋隋唐时的叉手礼、宋辽的请安礼万福礼,还是清代的三跪九叩、以及武者的抱拳揖礼,严格来看,其叩、揖、拜都没有脱离周礼的原始成分,都属于古礼的延续和继承。
后世的拜法已距先秦之拜有了明显变化,其动作要领,明代屠义英在其《童子礼》中说的很是精辟:“凡下拜之法,一揖少退。再一揖,即俯伏,以两手齐按地。先跪左足,次屈右足,顿首至地即起。先起右足,以双手齐按膝上,次起左足,仍一揖而后拜。其仪度以详缓为敬,不可急迫”。
大家都常听到、见到的祭祀中“拜、兴”问题。跪而拱手,头俯至于手,与胸平,这是周代九拜之中的“空首”,也叫“拜手”,简称“拜”。周代九拜之中,至今最常见的就是这个。“兴”,则是起立(或起身)。一个完整的拜礼,应该是先直立,举手加额如揖礼,弯腰近九十度,然后直身。此谓“磬折”,即今天所说的长揖+鞠躬;然后手随之再次拱起,双膝着地,缓缓下拜,手掌着地,额头贴手掌之上,此即前文所说的“拜”;继而,直起上身,然后双手再次拱起,此谓“兴”。然后行礼如仪,平身或再拜。平身时,两手齐眉,起身,直立后双手放下。这个,一般用于比较敬重的场合。如:祭祀先师。
对后世影响小的拜揖礼节,兹不赘述。
——好了,今天就和诸位分享这些内容。不足之处,敬请指正。谢谢各位!
其实,这些东西,单凭文字是很难说的清楚、描述明白的。
阙里书院 李冠雲
2015.3.1
相关文章
-
网赚高级赚钱(能赚钱的网站)详细阅读
未来的2018年最靠谱的网络赚钱方法及项目! 作为想从事网络行业赚钱的菜鸟来说,那些打字、注册发帖、打码、挂机、时时彩、问卷调查等网络赚钱的方法早已经...
2022-09-08 21286
-
一个营的编制是多少人(国民党一个营的编制是多少人)详细阅读
微视再遭达人讨债!如果说“头腾大战”还只是两个互联网公司的流量争夺,这次微视拖欠达人补贴额的行为,无疑是雪上加霜,让腾讯进军短视频之路愈发艰难。关注公...
2022-09-08 16035
-
销售问题公式(商品销售问题公式)详细阅读
很多做销售的朋友,为了提高自身的销售能力,经常会去参加一些演讲培训,学习演讲能力,训练自己的执行力,树立强大销售自信心的方法等等。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...
2022-09-08 14564
-
延安在哪(延安在哪做核酸检测)详细阅读
陕北地名与陕北古代军事陕北自秦汉以来就是边关重地,军事要冲,也是农业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争夺的要地。历代统治者为了经略这块地区,曾付出了很多代价,耗...
2022-09-08 14093
-
谷粉学术搜索(谷粉学术论坛)详细阅读
1.冬季咳嗽咳嗽多发生在秋末冬初,遇到冷空气咳不停。没有痰,只是干咳。用黄蒿拌上鸡蛋,搅匀。用香油来煎鸡蛋。然后趁热吃掉,睡觉,发汗。第二天就好了。注...
2022-09-08 589
-
春节兼职(春节兼职有没有三薪)详细阅读
新春说当你发现手机微商买东西需要压货和风险,其他的手机上兼职又不靠谱或者说很不靠谱的时候,来吧,终于等到啦!新春切入正题@你新春微享汇项目介绍:简单一...
2022-09-08 604
-
魅族应用市场(魅族应用市场禁止下载)详细阅读
自2016年茶到店上线以来,获得2000多家终端茶店使用,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总结,茶到店APP Beta2.0版本于2017年4月26日18点进行重要...
2022-09-08 666
-
抖音语录(抖音语录怎么制作)详细阅读
1.我们总是 想要珍惜却浑身脾气 。2.记住一句话:不要跟眼界不一样的人争辩。3.真的不用时刻替别人着想,不是每个人都能把你的善良放在心上。...
2022-09-08 603
发表评论